第一章 登基日,朕立后宫规矩龙椅是冷的,鎏金蟠龙扶手硌得朕掌心发紧。
太和殿里静得能听见香炉里香灰簌簌掉落的声儿,底下文武百官垂着头,
玄色朝服下摆扫过金砖地面,窸窸窣窣像群蛰伏的虫。朕刚从先帝灵前过来,孝服还没换下,
就被架着穿上了这十二章纹的龙袍——朕的便宜老爹走得急,没来得及立太子,
几个皇叔争得头破血流,最后倒是把朕这个“闲散皇子”推了上来,大概是觉得朕好拿捏。
“陛下,该颁即位诏了。”旁边太监总管李德全轻声提醒,他是先帝身边的老人,
眼神里藏着几分担忧,大概是怕朕说错话。朕抬手按住诏书,没急着念。目光扫过底下的人,
户部尚书王大人偷偷抬了抬眼,又赶紧低下头——他是三皇叔的人,
昨儿还在宫门外替三皇叔喊冤;还有兵部尚书赵老将军,腰杆挺得笔直,却时不时往殿外瞟,
大概是在担心边关的动静。“即位诏不急。”朕的声音不算大,
却在空旷的太和殿里撞出回音,“先议件事——朕的后宫,该立规矩了。”这话一出,
底下顿时炸了锅。王大人猛地抬头,脸上满是错愕;赵老将军皱了皱眉,
似乎想说什么;连李德全都愣了,手里的拂尘差点掉地上。“陛下,登基大典尚未完成,
议后宫之事,恐不合礼制啊!”礼部尚书周大人赶紧出列,花白的胡子都在抖。朕笑了笑,
从龙椅上站起来,走下丹陛。龙袍太长,走得慢,却每一步都踩得稳稳的:“周大人说礼制?
先帝在位时,后宫嫔妃争风吃醋,搅得六宫不宁,连前朝都受牵连——这是礼制?
去年贵妃为了争凤印,暗地里给贤妃下毒,害得贤妃一病不起,这也是礼制?
”周大人被问得哑口无言,张了张嘴,没说出话来。朕继续说:“朕的后宫,
不要只会描眉画眼、争风吃醋的花瓶。要的是能做事、会做事的人。不管是官宦千金,
还是民间女子,只要有真本事——能断案、会治水、懂经商、通兵法,
哪怕只是会种庄稼、酿好酒,朕都要。”“陛下!”王大人终于忍不住了,出列躬身,
“后宫乃帝王私域,岂能让女子干政?此乃亡国之兆啊!”“亡国之兆?”朕盯着他,
眼神冷了下来,“王大人去年老家发大水,是谁带着灾民修堤坝、分粮食,救了你全族?
是江南按察使苏大人——哦,忘了告诉你,苏大人是女子,还是先帝没来得及册封的才人。
若不是她,王大人现在怕是连站在这里的机会都没有。”王大人脸色瞬间惨白,嘴唇哆嗦着,
说不出话来。赵老将军这时出列了,他对着朕躬身一拜:“陛下,老臣倒觉得,
陛下说得在理。边关将士们的棉衣,每年都有一半不保暖,
去年还是绣坊的林娘子带着人改良了棉絮,才让将士们熬过了冬天。若后宫能有这样的人,
倒是好事。”有赵老将军带头,其他几个中立派的大臣也纷纷附和。周大人看了看形势,
也只能躬身道:“陛下圣明,臣遵旨。”朕回到龙椅上,拿起即位诏,这才朗声念了起来。
诏书上的字是先帝病重时亲笔写的,虽然潦草,却透着一股沉甸甸的责任。念完诏,
李德全高声唱喏:“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百官跪拜,山呼万岁。
朕看着底下黑压压的人头,心里清楚,这皇帝的位子,朕算是坐稳了第一步。而第一步,
就是建一个不一样的后宫。当天下午,朕就下了旨:选秀不限出身,只要有一技之长,
都可报名;入宫后不按家世封位分,按本事定品级,能做事的,哪怕是宫女出身,
也能封妃;后宫设“议政阁”,每月初一、十五,后宫有品级的嫔妃可入宫议政,
凡涉及民生、水利、军事等事,皆可建言。旨意一下,朝野震动。有人说朕荒唐,
有人说朕英明,还有人等着看朕的笑话。朕不管这些,
只让李德全赶紧安排选秀的事——朕知道,这天下藏着不少有本事的女子,就等一个机会。
三天后,选秀开始了。宫门外来了不少人,有穿着绫罗绸缎的大家闺秀,
也有穿着粗布衣裳的民间女子。负责选秀的太监不敢怠慢,一一登记,
还特意设了“考较台”,让女子们展示自己的本事。朕悄悄去了一趟,躲在屏风后面看。
有个叫柳如烟的女子,是吏部侍郎的女儿,却不喜欢琴棋书画,反而精通算术,
当场算了一道连户部官员都要算半个时辰的粮税账,分毫不差;还有个叫苏青禾的民间女子,
手里拿着一把锄头,说自己能种出亩产千斤的水稻,
还当场画了水田灌溉的图纸;更有个叫秦玉薇的,穿着一身劲装,耍了一套枪法,
据说她爹是边关退下来的校尉,她从小跟着学武,还懂些兵法。朕看得心花怒放,这些女子,
比朝堂上那些只会引经据典的酸儒强多了。选秀结束后,朕下旨:封柳如烟为“算妃”,
掌管后宫财务,兼协助户部算账;封苏青禾为“农妃”,掌管皇家田庄,
兼指导全国农事;封秦玉薇为“武妃”,掌管后宫侍卫,
兼协助兵部训练新兵;还有那个救了王大人全族的苏按察使,朕召她入宫,封她为“政妃”,
协助朕处理朝政。旨意下去,又引来了一阵议论。王大人这次没敢反对,
大概是怕再被朕揭短;周大人也只是叹了口气,没再说什么。入宫那天,
四位妃子穿着对应的宫装来见朕。算妃柳如烟穿的是浅青色宫装,手里拿着算盘,
眼神清亮;农妃苏青禾穿的是淡绿色宫装,裤脚还沾着点泥,
笑容憨厚;武妃秦玉薇穿的是劲装改的宫装,腰上别着佩剑,
英气勃勃;政妃苏瑾就是之前的苏按察使穿的是石青色宫装,手里拿着奏折,神情沉稳。
“臣妃参见陛下。”四人躬身行礼,声音整齐,却各有特色。朕笑着扶起她们:“不必多礼。
从今往后,后宫不是你们争宠的地方,是你们做事的地方。朕希望,将来史书上写的,
不是朕有多少佳丽,而是朕的后宫,为这天下做了多少事。”苏瑾抬头看朕,
眼神里带着一丝敬佩:“陛下放心,臣妃定不辱使命。”柳如烟也说:“臣妃定管好财务,
不让一分银子浪费。”苏青禾挠了挠头,笑着说:“陛下,臣妃明天就去皇家田庄,
保证明年能种出好粮食!”秦玉薇则抱拳道:“臣妃定训练好侍卫,护好皇宫安全!
”朕看着她们,心里突然觉得,这皇帝当得,好像比朕想象中有意思多了。
第二章 农妃解粮荒,朕打脸御史登基刚满一个月,麻烦就来了。河南大旱,
地里的庄稼全枯死了,灾民到处逃荒,户部奏报说,河南府的粮仓已经空了,再调不出粮食,
就要出乱子了。朝堂上,王大人又跳出来了,对着朕躬身道:“陛下,河南旱情严重,
需立刻从周边省份调粮。只是……周边省份的粮食也不多,怕是只能向江南借粮了。
”江南是富庶之地,粮食储备充足,可江南巡抚是二皇叔的人,去年二皇叔争位失败,
被朕贬去了江南,现在让他借粮,怕是没那么容易。“江南巡抚那边,怕是不会轻易借粮。
”赵老将军皱着眉说,“二王爷对陛下心存不满,说不定会借机刁难。
”周大人也附和道:“是啊,陛下,二王爷手握江南兵权,若是他借机要挟,怕是会生变数。
”朕没说话,手指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着。心里在想,苏青禾之前说过,
她有办法在干旱的土地上种出粮食,不知道能不能用到河南。“陛下,臣有话要说。”这时,
殿外传来一个女子的声音,清脆却坚定。众人转头一看,只见苏青禾穿着一身淡绿色宫装,
手里拿着一个布包,快步走了进来。她刚走到殿中,就有御史跳出来,
指着她大声道:“大胆!后宫嫔妃不得干政,你竟敢闯朝堂!陛下,臣请治她的罪!
”这御史是王大人的门生,叫李修,平时就爱挑刺,上次朕立后宫规矩,
他就上了三道奏折反对。苏青禾没怕,反而对着朕躬身道:“陛下,臣妃不是来干政的,
是来解决河南旱情的。臣妃有办法在干旱的土地上种出粮食,不用向江南借粮!
”李修立刻冷笑:“一派胡言!大旱之年,土地干裂,连草都长不出来,你一个女子,
还能让土地凭空长出粮食?陛下,此女妖言惑众,当诛!”“李御史,话可不能乱说。
”苏青禾打开布包,里面是一些黑色的种子,“这是臣妃培育的‘耐旱粟’,
能在半干旱的土地上生长,只要有少量水源,就能成熟。臣妃在老家试过,去年老家也旱,
种这个粟米,亩产还能有三百斤!”李修还是不信,指着种子道:“你说能种就能种?
万一种不出来,耽误了救灾,你担得起责任吗?”“臣妃担得起!”苏青禾抬起头,
眼神坚定,“若是种不出来,臣妃愿以死谢罪!”朕看着苏青禾,心里有了主意。
她不是冲动的人,既然敢这么说,肯定有把握。“好!”朕一拍龙椅扶手,“朕信你!
李德全,立刻传旨,命农妃苏青禾带着耐旱粟种子,前往河南,
指导灾民种地;再命户部拨银十万两,作为救灾款项,由农妃全权调配。”“陛下不可!
”李修赶紧跪下来,“让一个后宫嫔妃去主持救灾,传出去会被天下人笑话的!陛下,
臣请陛下收回成命!”王大人也跟着跪下来:“陛下,李御史说得对,后宫干政,
于礼不合啊!”其他几个附和的大臣也纷纷跪下,一时间,太和殿里跪了一片。
朕脸色沉了下来,走到李修面前,居高临下地看着他:“李御史,你说后宫干政于礼不合,
可你能解决河南的旱情吗?你能让灾民有饭吃吗?”李修低下头,
小声说:“臣……臣虽不能,但可请江南借粮……”“江南借粮?”朕冷笑一声,
“二皇叔是什么人,你不清楚?他若借机要挟,要朕恢复他的爵位,甚至要朕退位,
你也答应?”李修脸色一白,说不出话来。朕又看向王大人:“王大人,去年你老家发大水,
是谁救了你全族?是苏政妃。今年河南大旱,你不支持苏农妃,反而跟着李御史反对,
你是觉得,灾民的命,不如你的‘礼制’重要?”王大人浑身一颤,
赶紧磕头:“臣……臣不敢!臣只是担心……”“担心什么?担心苏农妃抢了你的功劳?
”朕打断他的话,声音冷了下来,“朕告诉你们,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,
不管是朝臣还是后宫,只要能为天下百姓做事,朕就信他、用他!今天这旨,朕是下定了!
谁再反对,以抗旨论罪!”跪在地上的大臣们吓得不敢说话,李修也低着头,肩膀微微发抖。
赵老将军这时出列,对着朕躬身道:“陛下圣明!老臣愿派三千士兵,护送农妃前往河南,
协助救灾!”有赵老将军支持,其他大臣也不敢再反对,纷纷起身,躬身道:“臣遵旨。
”朕满意地点点头,看向苏青禾:“苏青禾,朕把河南的灾民交给你了,你可不要让朕失望。
”苏青禾躬身行礼,眼神里满是感激:“陛下放心,臣妃定不辱使命!”当天下午,
苏青禾就带着种子和士兵出发了。朕特意去城门口送她,看着她骑着马,穿着劲装,
英姿飒爽的样子,心里突然觉得,选她入宫,真是选对了。苏青禾走后,
朕让苏瑾负责处理河南的后续事宜,比如调配药材、安置老弱灾民;让柳如烟核算救灾款项,
确保每一分银子都用在灾民身上;让秦玉薇加强京城的防卫,防止有人趁机作乱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河南那边时不时传来消息。先是说苏青禾到了河南,
立刻带着灾民挖水井、修水渠;然后说耐旱粟种子种下去了,已经冒出了嫩芽;再后来,
说粟米长势很好,灾民们都有了盼头。李修和王大人一开始还等着看笑话,
后来见消息越来越好,也不敢再议论什么了。一个月后,苏青禾回来了。她黑了不少,
也瘦了不少,脸上还沾着点晒斑,却笑得很开心。她走进太和殿,手里捧着一把金黄的粟米,
对着朕躬身道:“陛下,河南的耐旱粟丰收了!亩产三百五十斤,比臣妃预计的还多!
灾民们都有饭吃了,再也不用逃荒了!”殿里的大臣们都惊呆了,看着苏青禾手里的粟米,
眼神里满是不敢相信。李修的脸涨得通红,头低得快碰到胸口了。朕走下丹陛,
接过苏青禾手里的粟米,颗粒饱满,金黄耀眼。朕笑着说:“苏青禾,你立了大功!
朕封你为‘农贵妃’,赐黄金千两,锦缎百匹!”苏青禾赶紧躬身:“臣妃谢陛下恩典!
只是这功劳不是臣妃一个人的,是灾民们一起努力的结果。”朕点点头,
看向底下的大臣:“你们都看到了,苏贵妃虽是女子,却解了河南的粮荒,救了无数灾民。
以后谁再敢说‘后宫不得干政’,就先问问自己,能不能像苏贵妃一样,为天下百姓做事!
吃啊吃
百川上
七亿先生
穰东
刘宇宁的肥羊粉
吃啊吃
七亿先生
霍啦啦啦
刘宇宁的肥羊粉
粤海鲤歌